老师主诉: 我有一个学生今年高三,上周来找我,说是觉得自己是有社交恐惧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然后觉得符合特征。
具体情况: 1从小就害怕去人多的地方,父亲也是这样的,初三那年更严重,中考完了之后躲在家里打了一个多月的游戏,更不敢出来见人。性格比较内向,安静,说话声音小,回答老师问题也不敢大声。 2高一是一个人住一个宿舍,那个时候状态还好,高二的时候住的集体宿舍,舍友对他还不错,但是自己还是比较害怕。 3高二第二学期严重些,不敢出校门,放假回家觉得不认识母亲了,现在又有点严重了,回宿舍都不敢说话,紧张得喉咙卡住了一样,晚上躺床上也睡不着。
老师的疑惑: 这是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各位老师帮我出出主意,我该从哪里下手,或者还需要收集什么资料?
大本营老师破 解方案: 严格来讲,即使是心理老师也没有权利诊断学生是否是社交恐惧症,对于学生的自我怀疑需要进行一定的阐明:只有专业医生才有诊断权,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当然,如果根据老师的观察学生的确有该症状的表现,可以建议学生到正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1 “从小就害怕去人多的地方,父亲也是这样的”,看起来学生的困惑与家族遗传和教养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既然父亲也是这样的,那么,同样内向的父亲是如何应对社交带来的困扰呢?学生能不能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些人生经验呢?这里是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切入点。 2“高二第二学期严重些”,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事件发生导致学生的紧张感发生变化?高二第一学期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的呢?可以利用调动学生本有的资源应对目前的困难。】 3 可以和同学谈谈他的未来,你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并非每一个人都必须成为一个外向善于社交的人,内向的人也有内向的人的力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没有必要要求自己是完美的,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 4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认知,对学生的社交恐惧进行脱敏训练。找到学生在社交场合感到恐惧背后的不和理信念,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挑战。如:我只不过是集体的一分子,别人不会去专门盯住我、注意我的。用此方法消除人际敏感,以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商定模拟不同的恐惧场景,运用放松等方式让学生逐步在各种场合下进行适应。 5 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支持学生努力成长。当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清晰完整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给予学生肯定的回应。如果可能的话,邀请学生的一些同伴或者班主任老师,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支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改变带来的积极效果,巩固咨询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