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共情技术

[复制链接]

249

主题

373

帖子

12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1: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虹口区
本帖最后由 Aria412 于 2014-7-8 11:27 编辑

共情     

     (一)共情的概念及其意义   

       共情(empathy)一词,中文有多种译法,如“神入”、“同感”、“共感”、“投情”、“同理心”、“感情移入”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许多咨询心理学家都阐述了各自对共情的见解,综合他们的观点,可以将共情的含义理解为:
      (1)咨询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精神世界;
      (2)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
      (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做进一步思考。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与共情的关系。艾维等人区分了个体与多元文化的共情。他们已注意到,传统的个体共情强调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双向的作用,而文化共情则涉及四个参与者:咨询者和他的文化背景以及来访者和他的文化背景。  通过文化共情,咨询者不仅对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做出反应,还要对其文化历史背景做出反应。误解或共情的破坏通常不只是沟通不良所致,不同文化信仰、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语言都会造成个人风格以及对细微末节理解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彼此误解的原因。

       共情已经受到研究者和咨询家的极大关注,一般被认为是心理咨询中影响咨询关系建 立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咨询的基本特质。
共情在咨询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1)由于共情,咨询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2)由于共情,来访者会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3)由于共情,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来访者,共情更有明显的帮助、治疗效果。即使就一般而言,共情也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因素。   

     (二)提高共情水平的方法   

       1.共情水平或层次   伊根(G. Egan)把共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初级共情”(primary empathy),其含义接近于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定义,它往往与咨询技巧中参与技巧有关;第二种是所谓“高级的准确的共情”(advanced accurate empathy),这对咨询者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运用咨询技巧中的影响技巧来直接影响来访者。卡可夫(R. Carkhuff)将共情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从对咨询关系只起破坏作用的共情水平到咨询者具有相当准确的理解的共情水平分成5个层次。

       具体如下: 水平1——没有理解,没有指导。咨询者的反应仅是一个问题或否认、安慰及建议。水平2——没有理解,有些指导。咨询者的反应是只注重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情感。水平3——理解存在,没有指导。咨询者对内容,同时也对意义或情感都做出了反应。水平4——既有理解,又有指导。咨询者对求助者做出了情感反应,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水平5——理解、指导和行动都有。咨询者对水平4的内容均做出了反应,并提供了行动措施。   下面的几个例子显示了使用Carkhuff和Pierce的区分调查表,是如何区分言语共情反应水平的。  

       2.提高共情水平的方法  
       马建青(1992)提出了正确使用共情的几个要点:
     (1)咨询者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来访者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这种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  

     (2)如果咨询者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共情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口气来表达,请来访者检验并作出修正。   

     (3)共情的表达要适当,要因人、因事(来访者的问题)、因时、因地而宜,尤其不能忽略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一般说来,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情绪反应强烈)、表达比较混乱、寻求理解愿望强烈的来访者对共情的要求较多。  
  
     (4)共情的表达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有时,运用非言语行为表达共情更为简便、有效,咨询中应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  

     (5)角色把握在共情时显得特别有意义,咨询者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所谓“进得去”,是指咨询者确实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所谓“出得来”是指咨询者在共情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丧失客观、中立的立场;所谓“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是指咨询者做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和谐统一。有些咨询初学者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不仅如此,还与来访者同喜同悲,完全受来访者情绪的左右,忘记了自己的真正角色,这样就可能失去咨询的客观性。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