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8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一)

[复制链接]

196

主题

309

帖子

102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2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7:5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本帖最后由 wanwan412 于 2014-7-21 17:58 编辑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

      精神动力派是怎么治疗患者的?长久以来,很多学者都一致同意想要治愈患者单单解释(把潜意识的东西成为可以意识到的)是不那么足够的,而针对到底是什么可以治疗患者也有很多讨论,这些讨论中则出现了很多对立的观点,比如心理行为和心理言语的对立,心理结构改变和解放压抑的意识的对立,跟治疗师的变化关系和病人接收信息改变的对立等。许多精神分析作者在精神分析运动早期开始并逐步越来越多的,或间接或直接的提及这一话题。最近,这同一话题被 Ehrenberg (1992), Gill (1994), Greenberg (1996), Lachmann & Beebe (1996),Mitchell (1995), Sandler (1987), Schwaber (1996) and Stolorow et al. (1994).等人重新讨论。

      一些证据表明在大多数患者完成一个成功的治疗之后,她们通常会记住两类他们认为改变了他们的节点事件。一类是那些改变了他们心理内部结构的关键性解释,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的时刻,在这些时刻里他们经历了和治疗师一对一的真实联结,改变了他们与治疗师的关系,从而改变了患者对自己的感观。这些报告认为许多治疗失败和终止的原因并非是错误或被拒绝的解释,而是错过了与患者两人之间有意义的联结的机会。尽管我们无法认定患者的回忆深刻程度和治疗结果是否一定相关,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真实联结的时刻和失败联结的时刻在治疗后患者都能十分清晰的回忆出来。

      对于问题的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最近关于母婴互动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和非线性动态系统与心理事件的研究。在我们论证精神动力治疗中非解释性机制的过程中(如理解联结的时刻,真实的关系,和真实性等),会对这些不同的研究进行讨论。我们将在这篇论文中对人类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做一个概述。

     陈述性的知觉是显性的,在意识里的,或者随时可以进入意识。它可以被图像或者语言象征性地描绘出来。解释的内容改变了患者内心的意识体验。在过去,解释经常和心理内部动力而不是和与他人交往的内隐规则联系在一起,最近这种倾向开始慢慢改变了。

      对于关系的过程性知觉是内隐的,是在主观意识和言语表达以外的,而这种信息被我们非象征性地称为内隐关系知觉。大多数对关系的过程性知觉的研究都是关于我们的身体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比如骑自行车)。还有有另一种对关系中人际交往和主体间关系的知觉,比如怎么和他人“同在”( Stern,1985,1995)。比如说,儿童依恋研究描绘了婴儿在幼年时期渐渐了解怎么样的情感表达是父母喜爱的,怎么样的表达是父母不喜欢的( Lyons-Ruth, 1991)。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内内隐关系知觉。这种“知觉”把情感,认知和行为/互动维度结合在了一起,就像 Bollas(1987)所说的“不思之知”( unthought known)或 Sandler(Sandler & Fonagy)所说的“过去的潜意识”,但是这些知觉可以为之后的象征性解读提供基础。

      总的来说,显性知觉是在精神分析架构内(通常是移情关系)通过言语解释改变患者的内在知觉。内隐关系知觉,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在我们所说的“共享性内隐关系”的环境中,通过“主体间互动过程”改变患者的关系知觉。

     “内隐关系知觉( Implicit Relational Knowing)”的本质

      内隐关系知觉是前言语时期婴儿的心理发展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研究和观察表明婴儿和主要养育者的互动都建立在很多对关系的知觉之上,婴儿表现出预期和期盼,当结果与期盼不同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惊讶或者不愉快(Sander,1988; Trevarthen,1979;TRonick el al., 1978)。而且,这种对关系的非象征性表达从一岁开始,代表着儿童对内隐关系知觉的开始。这些知觉我们在他们的期盼和一些特殊的互动形式中可以很容易的找到。(Stern, 1985; Beebe & Lachmann, 1988; Lyons-Ruth, 1991)

      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几个心理学家都强调早年在婴儿和养育环境间的一系列养育环境的适应任务,与其所涉及的谈判过程。(Stern, 1985, 1995; Sander, 1962, 1988; Tronick & Cohn, 1989; Lyons-Ruth & Jacobvitz, in press)在这一系列适应过程中所萌发的独特适应策略框架是每个人自己内隐关系知觉的最初发展。对于这个,有不同的术语和理论亚型来解释关系中产生的不同现象,比如说 Bowlby的关于依恋的“内在工作模型”(1973),Stern的“原陈述脉络”和“陪伴模型”(1995), Sander的“组织架构”(1997),和 Trevarthen的“关系脚本”等等。关于这些适应策略是怎么表达的正式论述仍然是一个指的探究的领域。

      内隐关系知觉在前象征期的婴儿来说并不少见。对于和别人关系的知觉贯穿我们的一生,包括我们和心理治疗师间产生的所谓的移情。这些知觉大多都不能象征性的表达出来,但是却不一定因为防御而被排除在意识以外。我们相信对移情的解释对精神分析师了解患者的关系知觉有一定的好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Guntrip(1975)报告的他和 Winnicott的第一次治疗。Winnicott说:“我没有什么话好说,但是我怕如果我不说什么,你会觉得我不在这里。”

      怎么能感觉到“内隐关系知觉”的改变

      一个动态系统理论和我们研究相关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自我架构定律。将自我架构定律应用到人类心理架构中,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了反向的动力,我们的心理倾向于将人际间的变化和改动用于继续创造和之前类似的内隐关系知觉。在治疗中,就算咨访关系没有被分析师认真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关系知觉依旧处于意识之外),这种知觉仍然包括每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和他人对这段关系如何体验的知觉。就像解释是治疗的一种为了改变患者意识中显性知觉的手段,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 “神遇时刻(moment of meeting)”同时改变了患者和治疗师的内隐关系知觉。

      正是如此,这个“时刻”最为一个基础单位,改变了内隐关系知觉,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神遇时刻”可以促进个体间关系环境的变化。当感觉到这种变化,随之而变化的关系环境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背景,有效地推动心理行为的改变并对过去进行重新建构。这些在内隐记忆里的关系改变了,并在这个不同的背景中改变了心理性行为。

     “神遇时刻”这一概念是从人类发展的适应过程中萌生的 (Sander, 1962, 1967, 1987; Nahum, 1994)。这种时刻被看作是改变状态和个体重建的关键。我们相信“恰逢其时的解释” 也是对这一概念的运用。一种突然的质的改变是内隐关系知觉改变的主要主观特征。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个“时刻”是这么重要的原因。这个“时刻”捕捉了分析师和患者的主观经验中隐性关系知觉的转变。我们将会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患者和分析师主体间交互性环境里最有趣的方面是两者因为咨访关系的性质和状态都互相了解对方心里的想法,包括了激发的状态,情绪,感情,冲动,欲望,想法,动机或者思维的内容等等,甚至可能是它们的不同组合。所谓一个双向的背景关系,这些状态可能是暂时的,可能是持久的,这个占主导地位的背景关系是患者和分析师共享的。这种共享是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但是,这种对关系的共享性知觉可能仍然是不被察觉的。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693

帖子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沙发
发表于 2014-11-24 16:31: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喜欢精神分析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7
QQ
板凳
发表于 2015-1-20 19:06: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疆乌鲁木齐
坚硬的阅读,谢谢分享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