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3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热点] 心理专家解读涉毒明星内心的心理迷雾 上

[复制链接]

293

主题

693

帖子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0:2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墨菲 于 2015-3-16 10:32 编辑

       演员王学兵因涉毒被抓再度引发公众对明星吸毒事件的关注。在感叹“贵圈真乱”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明星会成“瘾君子”?各位当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有的说是为了“找灵感”,有的说是为了“快速瘦身”,还有人称是“工作压力太大”。在心理专家看来,除了这些表面的原因,这些明星吸毒背后还有哪些心理诱因呢?

       吸毒真能激发灵感缓解压力?

       为什么吸毒?涉毒明星的说法往往是是“激发创作灵感”、“缓解压力”。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那些曾经或正在沾染毒品的人,用实例告诉我们,吸毒并没有如期待那般激发起无限的创作灵感,哪怕当时真的有灵光闪现过,也因为日后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收获却是微乎其微。

       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戒毒专家张希范说,艺人们的工作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赶戏,很多演员的休息时间很少,但工作又需要他们保持精力旺盛,甚至保持长时间的亢奋状态。新型毒品的特点恰好就符合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使用毒品后,人的表演欲望会特别强烈,思维特别灵活,创作灵感非常强,身体不会感到疲累,没有饥饿感。此外,一部分明星乐于追逐感官上、身体上的各种刺激,认为吸毒是很前卫的一件事情。

       但事实上,毒品带来的不仅是刺激和快感,还有放荡过后难以言说的痛楚。例如很多艺人会因为吸毒而造成抑郁失眠。加上毒品具有耐受性,吸毒过程中得到的满足感是不断下降的,因此毒品的用量就必须不断加大,这也就意味着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的损害也在不断加重,当抑郁失眠状况到了无法调控的时候,一些人甚至选择自杀。

       明星身份带来的“束缚”感

       娱乐圈中职业压力很大,没有成名的,要不断地追逐上进;已经成名,稍有不慎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难保圈中地位。“不管有没有成名,他们都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在镁光灯下,明星们可以宣泄情绪的空间很少,因此毒品成了一些人排遣的工具。”张希范说。

       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史宇医生认为,一个人成名以后,自然就会被割裂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私人部分,另一个是公众部分。虽说明星也需要隐私,但是无论媒体还是粉丝,抑或明星自己,都很难把这两部分的界限划分清楚。

       在心理动力学中,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始生命本能,属于“本我”的部分。“本我”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人的“自我”往往要求对这些欲望加以理性化,并根据现实环境的许可程度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星的“本我”显然被束缚得比普通人多得多。吃饭走路需要注意个人形象,跟谁一起走、一起吃也不能随性,稍不注意各种绯闻就会一齐来找麻烦。这样一来,明星们虽然星光闪耀,但由于长期压抑“本我”的需求来适应现实环境和大众需求,他们更加容易出现挫败感和焦躁情绪,即使成功了也会感到莫名的失落。

       虽然“自我”与“本我”之间产生激烈冲突这类问题,普通人也会遇到,但是少有人会在“本我”被压抑后选择极端方式处理。而明星之所以选择吸毒来麻痹自己,一是明星群体占有资源比常人要多,更容易触碰到毒品;二是普通人能选择的很多宣泄方式对于需谨言慎行的明星来说却非易事。无奈又无助下他们更容易接受“吸毒”这种方式;三有殷实的经济基础垫底,能够支撑他们长期吸毒。

       此外,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会从自身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满足中获得幸福感,这就好像是网络游戏中的升级一样,从1级升到4级,你会感到高兴,但如果你的等级再也升不上去了呢?普通人努力奋斗希望得到的事业、房子、伴侣、社会地位、名声这些东西,已经成功的明星都已经拥有了,他们的幸福阈限比社会大众要高很多,这时有人就会从毒品中去寻找那种久违的“满足感”。

       心理落差导致物质依赖

       娱乐圈是个名利场,有人得意有人失利,今天你曝光率高被大众追逐,某天又会忽然失去关注度。娱乐圈资深人士曾透露:真正当红的艺人是不会碰毒品的,他们每天的工作行程密密麻麻,媒体和粉丝了如指掌,每天都严重睡眠不足,和毒品相比,他们更喜欢睡觉。那些一直不怎么红的,以前红过现在不红、心理有落差的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更容易陷入迷茫痛苦中,一旦遇到毒品的诱惑,就很难抵抗。

       心理医生史宇认为,按照哲学家叔本华的逻辑来看,智力水平越高,痛苦程度越高;拥有的越多,对痛苦的敏感程度越强。而解除痛苦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物质依赖。

       精神分析师华伯格认为,物质依赖是一种强大的防卫机制。通过依赖某种物质,在精神和心理上获益以后,便会强化对其依赖的程度。从对烟草的依赖到欲罢不能的酗酒成瘾、上网成瘾,成瘾显然要比依赖更加极端,而吸毒便是精神和物质依赖中最极端的表现。

       尽管人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尽管很多戒烟手册宣传吸烟多么恐怖,但烟民并没有因为恐惧死亡而戒烟。其实,从失去和得到两个维度来看,有些情况下,一些人会更在意获得的,或者说即时满足,从而忽略了自己失去的那部分。对于吸毒者而言,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对毒品的依赖会让自己付出怎样的代价,但因为更迷恋即时满足的心理体验,他们还是会奋不顾身地选择“饮鸩止渴”、“今朝有酒今朝醉”。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