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二)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765

帖子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5:5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本帖最后由 津巴特别多 于 2014-7-23 15:55 编辑

    (四)儿童会创造独特的行为模式

      阿德勒学派又称为「个体心理学」,目的在传达该学派的主要概念之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意即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必须尊重其个别性。

      人自出生便开始创造方法来适应周遭世界。婴幼儿虽然无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是他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去适应外在世界。若他的哭泣无法达到引起成人注意的目的,婴儿会改用其它方法,会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成人回应为止。每位小孩子都会创造方法来适应外在世界的需求以及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阿德勒同时主张人是社会性生物体,生而必须依靠人群才能存活,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活幸福与成功的关键。如前所述阿德勒极力强调的便是成人必须为孩子营造发展「社会兴趣」的成长环境。如果孩子的社会兴趣在成长历程中没有被开展出来,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中必然会出现许多不被成人世界所接受的行为。我们日常所见的儿童偏差行为,是儿童为了追求在团体中拥有一席之地所用的方法,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让自己拥有价值感的生存之道。幸运的话,儿童能遇到具有社会兴趣的成人,以合作与关怀的态度实时帮助他们修正不良适应行为。但是多数孩子没有如此幸运,他可能被忽略、被处罚、或被纵容,这些经验会让孩子持续以不良的行为模式来因应其内在的自卑,导致孩子无法发展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五)儿童以其主观意识来与外在世界互动

      阿德勒强调个体的自主意识,他认为人与外在环境互动的过程,自己会主动创造出因应的信念与方法。

      小孩子拥有感觉敏锐的心,那是孩子的珍贵资产。小孩子的心有如尚未蒙尘的镜子,总是会如实的反应出其内在的感受。小孩子的痛苦其实就来自他们的感觉是那么的敏感,而思考却尚未发展成熟,只能以其不成熟的思考能力来理解他们所看到、所听到、以及所感受到的一切经验。他们的理解是主观的,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的想法,因为他们的经验不足、知识和技能匮乏,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与面对外在世界。孩子无法超越自身经验之外来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儿童的偏差行为是他们在既有的身心条件下所创造出来的方法。相较于成人,孩子身躯矮小力气不足,身体条件限制了他们对抗外力的能力。外在多数情境,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庞然大物。在成人的世界,孩子处于绝对弱势,站在孩子眼前的成人,从他们的角度看来都是巨人。当幼小的身躯环绕着高大且陌生的人、事、物时,样样对他们深具威胁。大家应有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当我们重游儿时场景,会发现儿时记忆中的高墙原来只是个小小的土墙;儿时觉得走不尽的长路原来只不过是短短的一条街罢了。

     我们的责任是提供孩子被信任的关系与安全的氛围,接纳他们的主观信念,他们才能冒险踏出自己的思考范畴,接受成人的指导。若只是从成人角度来批判儿童的信念,将徒增孩子的不安全感,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阻断与成人沟通的管道,成为大人眼中不受教的孩子,然而孩子何其无辜!

三、辅导儿童的态度与方法

     (一)以客观态度面对儿童的偏差行为

     「偏差」是一个相较于「正常」的形容词。所谓的正常,是一般用来描述符合大众期待以及符合社会规范的现象。成人对于儿童行为的期待与规范,多数是主观性的价值评断,儿童行为偏差与否常是成人评价下的结论。

      从教育及辅导的观点,我们不能用评价性的角度来批判孩子的行为。反而要将儿童的偏差行为视为重要的讯号,此讯号在告诉我们孩子必然遇到了成长困境,需要成人及时予以关切。得到实时帮助的儿童,即可避免以其主观意识及自我创造的适应不良方法来面对困境。

      (二)获得儿童的合作   

      阿德勒强调协助儿童的第一步是获得他们的合作。我们若能以关怀孩子的态度来接近他,让他们感觉我们是安全的,才能赢得他们的合作。出现偏差行为的儿童,必然对周遭世界有着不信任感,而且缺乏社会兴趣,他们没有能力主动和大人产生合作的连结关系,若学校教师未能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则教师的任何介入,对孩子而言是另一项外加的压力或威胁。我们常发现孩子会躲避教师的关心,教师感觉与孩子的连结困难重重,原因即在于我们未觉察外来的关心若方法上、态度上不对,对孩子是雪上加霜,而非雪中送碳。

      (三)了解孩子的自卑感与虚假的优越感

      获得儿童的合作之后,接着,我们必须了解孩子为什么需要用偏差行为来面对生活与学校课业?他们需要保护自己什么?我们必须关心此偏差行为之下的冰山-孩子的信念、感受与自我价值感。

      阿德勒主张孩子会为了克服内在的自卑感而创造一些方法来让自己觉得优越。他们的方法或许是错的,但却能为其小小的心灵带来些许慰藉,让自己暂时脱离自卑感,沉醉在优越的感觉中。了解这些孩子的「自卑感与虚假的优越感」才能帮他们突破偏差行为等现象。

     (四)开发儿童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社会兴趣的潜在特质,因为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体,与人有良好的连结是内在的需求。他说婴儿自出生便需与母亲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否则「哺乳」这件巨大工程便完成不了。不过阿德勒强调社会兴趣虽然是内在特质,但是需要后天的引导才能发展出来。社会兴趣不会自然的发展,它必须在人际关系的体验中开展。婴儿与母亲的合作关系,是一个起始点,与父母及手足的互动都是社会兴趣发展的关键性园地。依阿德勒的观点,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在引导孩子发展社会兴趣方面,必须扮演主动与积极的角色。因为教师是教育专业人士,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当家庭失功能,无法为孩子开展社会兴趣时,学校责无旁贷应挑起引导孩子发展社会兴趣的重责大任。教师能否尽全力来负起此责任,也是一种社会兴趣的展现,是一种愿意与家庭合作,愿意为孩子的未来付出的情操。阿德勒非常重视教师的训练,具有社会兴趣的教师,才能为孩子开发社会兴趣。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