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么教儿童创造力(一)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925

帖子

9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5: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虹口区
本帖最后由 喵呜 于 2014-6-26 15:16 编辑

怎么教儿童创造力

     有这么一个实验,只有两个问题:

1.你是个7岁的孩子,今天学校不上课,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去哪里?去见谁?

2.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去哪里?去见谁?你的答案会有什么不同?

      做完这个测试之后,两组人又分别做了几道关于创造力的测试题,比如给一个旧轮胎设想新的用法,完成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结果发现,之前想象自己是个7岁孩子的人,在之后的创造力实验中,分数远远高于那些正常的成年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激发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孩子。

      对大部分人的一生来说,创造力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有数据显示,这个趋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开始了。学前儿童平均每天会问父母100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时候你真的很希望他们能闭嘴。不幸的是,他们真的会闭嘴。进入中学后,他们基本上都不再问为什么了,这往往也是他们参与感与动机感一落千丈的时期。

     这到底是一个孩子心智成长或者社会化的自然反应,还是学校的教育导致了这种下降?

     英国教育专家肯·罗宾逊在TED上做过一次演讲,主题就是“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他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上绘画课,老师饶有兴致地问她,你画什么?她说,我画上帝。老师说,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小女孩说,他们一会儿就知道了。

      童言无忌。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所以创造力如花儿绽放。但一旦他们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就进入一种成人世界预设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依托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它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性的记忆、语言和数学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这个系统占据了我们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找工作。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价必然是创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现实世界里,创造力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的时候出现。也就是说,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作为麻烦制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

      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人称“创造力大师”)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教父母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创造力,而不是把它当成孩子的调皮胡闹横加责备。比如一个孩子的恶作剧中表现出幽默感,常常沉浸在某种玩耍中,喜欢用一种东西指代另一种东西,喜欢一个人玩,会自己发明新的游戏,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拒绝完成某项指派的任务等等。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岁,有些孩子会创造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他们一次次地重返那个世界,甚至为那个世界发明语言。这是创造力的强烈征兆。

      契克森米哈还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他们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战他们的能力。这导致一种适应性——在焦虑的时候,父母清晰的规则会减轻他们的混乱感,而无聊的时候,他们可以寻求变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思维,更甚于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最近一项针对60多个国家、30多个行业的1500名CEO的抽样调查显示,创造力,而不是智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更可靠的证据来自一项长期心理实验。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保罗·托伦斯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儿童创造力测试,共有400多名儿童参加,人称“托伦斯儿童”。测试内容由一些相对简单的语言和图画测试构成,从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个体儿童的创造力(当年托伦斯设计的测试至今仍是创造性思维测试的黄金工具)。此后几十年,托伦斯教授一直持续跟踪当年被测试的儿童,并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每一项成就。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创造力指标以惊人的准确度反应了他们成年后的成就。那些在托伦斯测试中得分越高的孩子,日后成为企业家、发明家、大学教授、作者、医生、外交官的机会要大得多。有学者分析了托伦斯测试的数据,得出结论说,就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而言,创造力指标的准确度比IQ要高出3倍。

      这里我们应该先澄清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创造力?

      科学家早就意识到,智商不能反映一个人全部的认知能力。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乔伊·吉尔福德(JoyPaulGuilford)设计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评测模型,关键的参数为发散性思维(DivergentThinking)与聚合性思维(ConvergentThinking),前者能产生很多个不同的想法,后者则将不同的想法整合成一个最好的结果。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负责聚合性思维的是左脑,它凭借逻辑和分析来检测细节与过程,但缺乏一种高度、抽象的联系。负责发散性思维的则是右脑,它与直觉和非言语思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整体性和几何空间的辨别能力,能将信息的碎片组合成整体。

      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难题时,大脑的第一个反应是聚焦在明显的事实和熟悉的方案上,寻找是否有现成的答案。这时主要是左脑的工作。如果答案没有出现,左右脑会同时激活。右脑的神经网络开始搜寻可能相关的记忆,为左脑的神经网络提供陌生的模式、不同的意义、更高层次的抽象。在搜寻到一个可能的关联之后,左脑迅速锁定这个念头,注意力系统从闲散状态进入高度集中状态。大脑在瞬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线索组合成一个新的想法,这就是俗称“灵感迸发”的瞬间。所以,创造力既非伟大的发明,也非弹钢琴、画画,或者穿奇装异服,而是一个过程,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每一次努力与挫折,都将内在的思维建构往前推一小步,直到你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