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克莱因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说(二)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0:0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9 10:08 编辑

      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克莱因也注意到了好的冲动也可以投射到客体。此时,被自我排除和投射的、带着排泄成分的部分代表着自体好的和可爱的部分,排泄物被幻想成具有珍贵礼物的意义。这个过程在客体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好的感觉和冲动的投射让孩子可以和好客体建立关系,客体对好的感觉再次投射促进了建立起一个好的自体,而且帮助孩子能够减轻迫害性焦虑,随后自体和客体对好客体的内投刺激了再次把好的和爱的感觉投射出去,从而促进了和真实客体的关系,导致了自我更健康、更整合的发展。如果这个过程发展得过分,这些人格成分的好的部分就会在投射的过程中丧失在客体那里,于是客体被理想化,从而代表着自我理想(the ego ideal)。结果是造成了自我发展的贫乏,或者过度依赖别人。(Klein, 1946)

  1952年,克莱因提到,上述这种投射和内投的互动能够加强孩子的自我及其整合性。(Klein, 1952a).但是,她也提出,对好的冲动的投射也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在焦虑提高的情况下,孩子有可能更加理想化好客体,所以他可以:第一,通过依赖外在的理想化客体而逃避焦虑;2通过求助于内在的好客体作为逃避迫害性客体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理想化的客体之所以被爱和崇拜是因为它提供了自体的好的部分。所以这时候的客体关系有很大的成分是自恋的。克莱因这时候强调的是孩子一开始是内投了乳房,然后孩子对客体的印象受到了他自己在投射和内投射作用下的幻想的歪曲,她这么说:“内在和外在的好乳房变成了所有有帮助的和悦人的客体的原型,而坏乳房变成了所有内在和外在的迫害性客体的原型。所有进入婴儿的被满足的感觉的因素……都被归结为好乳房。相反,每一次的挫折感和不适感都被归结到坏(迫害性的)乳房。(Klein,1952b, p. 63)

  1955年,克莱因的发表了另外一篇文章,《论认同(On Identification)》,再一次讨论了投射性认同。她是通过分析Julian Green写的一个故事来说明投射性认同的过程的。 Green的故事名叫《如果我是你》,故事中,魔鬼赋予英雄一个能力,让英雄随时可以离开自己的身体,进入和控制其它任何人的身体。克莱因认为,这个过程反应的就是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把自己投射到另外一个人那里,控制别人但是同时又没有失去自身的感觉。就像到别人那里做了一趟旅行,但是旅途永远改变了自我。克莱因还有一个有关投射性认同的观点,她认为如果被投射的部分没有被成功的再次内化的话,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就会耗尽投射者的心理能量,,让投射者筋疲力尽。她提出,通过不断的处理外在客体和内在客体的体验,孩子能够从偏执-妄想态发展到抑郁态,对客体的看法和感受能够比较整合起来。(Klein, 1955)

  1957年,克莱因对好客体和病理性的理想化客体进行了区分——在好客体占优势的时候,自我的分裂能够得到整合,并认同客体,憎恨能够得到减轻,抑郁态能够得到修通。而病理性理想化客体的基础是病理性分裂,这种分裂不是把好客体和坏客体分开,而是分裂为理想化的客体和极坏的摧毁性客体,克莱因认为,“和好客体的完全认同伴随着感觉到自体占有它自己的好的方面的感觉。当事情出差错的时候,过多的投射性认同——通过它自体分裂的部分投射进入客体——导致了自体和客体的强烈的混乱感,这达到了支撑自体的作用。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是自我的弱化和客体关系的严重的紊乱。”(Kelin1957, p. 192)

  1958年,克莱因进一步提出,上述过程中的对外的投射是由死本能支配的,而内投是由生本能决定的(Klein, 1958)。

  到了1959年,克莱因开始扩展投射性认同的范围,把它变成具有普遍性的一个东西。她写道:“因此,内在的世界建立起来,它部分地反映了外在的世界。也就是说,内投和投射的双重过程对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间的互动作出了贡献。这种互动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持续存在。内投和投射以同样的方式持续整个生命周期,而且在成熟的过程中被改进,但是它们从来没有失去它们在个体和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即便是在成人中,对现实的判断也从来没有脱离其内心世界的影响”(Klein,1959, p. 250)。到此为止,其实克莱因已经为后来者进一步拓展投射性认同的定义铺平了道路。

   也是在1959年这篇文章《我们的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根源(Our adult world and its roots in infancy)》中,克莱因阐明了投射和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把一个人的(全部)或部分的冲动或者感受投射到另一个人那里,就达到了和那个人的认同,虽然这和起源于内投的认同不同。因为如果一个客体被纳入自体中(内投),重点在于获得这个客体的某些特质并且被它们影响。另一方面,在把某人的自体放到其他人的过程中(投射),认同的基础是把某人自己的特质归结给他人。投射会有很多反响。……通过把我们的感受归结给他人,我们理解了他们的感受、需要和满足……有些人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们完全在别人中丧失了自己,而不能够作客观判断。与此同时,过度的内投威胁到了自我的强度因为它完全被内投的客体所占据。如果投射主要是敌意的,那么真正的对别人的理解和共情就受到损害。因此,投射的性质对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有很大影响。

  如果内投和投射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充满敌意或者过度依赖的,而且是很好平衡的,内心世界就得到丰富并且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得到了改善。”(Klein,1959, pp. 252-253)

  根据克莱因的观念,其实偏执-分裂态的主要防御机制是分裂和投射性认同,而抑郁态的时候,分裂经过了中心化和升华,变化成为了压抑。

  总结整个克莱因学说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虽然投射性认同这个词是她提出的,但是在她本人的学说中,更多的时候其实是使用投射和内投的交互作用来描述投射性认同所描述的现象。投射性认同在她的学说中其实只能算是一个临时性、过渡性术语,并不占据其学说的核心地位。

  对我个人来说,克莱因学说的魅力并不在于投射性认同,或者她承袭费伦奇的说法,用投射和内投来描述心理发育,而在于其把学说建构在死本能的基础上的勇气和深刻。对生命的尊重是建立在对死亡的体认和关注之上,逃避死亡空谈爱、共情、理解、温暖、尊重恰恰是表达出了对生命的蔑视和仇恨。从这一点上来说,克莱因可以算是一个诚实的人本主义者,就像罗洛·梅一样。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