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649|回复: 1

[资源分享]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发表于 2014-5-9 19: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团体动力学是勒温把其早期研究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学说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的结果,它以研究团体生活动力为目的,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等。团体动力学把群体研究与实证的实验方法结合了起来,这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它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团体不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质或相似特质的成员构成,特质相似和目标相同并不是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团体的本质在于其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决定着团体的特性。勒温认为团体和个体一样都是真实的,而非神秘的,因此,勒温直接就把研究个体心理学的方法搬了过来,认为生活空间的概念也一定适应于对团体的研究。勒温指出,个体和他的情境构成了心理场,与此相同,团体和团体的情境就构成了社会场;个体的行为主要由其生活空间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团体的行为也主要由团体的社会场中各区域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团体内聚力
  任何一个团体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对抗的压力,分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团体内各成员间交往的障碍或团体内每个个体的目标和团体目标间的冲突;内聚力则是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内聚力是指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或吸引力,它的强度依赖于个体求得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分裂和内聚是团体中时刻进行斗争的一对矛盾,一个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团体必须要有较强的内聚性才能防止团体的分裂。怎样培养一个团体的内聚性呢?勒温及其学生在这方面做了系列性的研究。

  勒温的一个学生贝克设计了一个让被试成对地合作完成一套图画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贝克得出结论,团体的内聚性是由以下三种基础而形成的:一是个体由于对其它团体成员的喜爱而喜爱团体;二是由于团体成员资格能赋予成员以一定声望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三是由于团体是达到个人目标的手段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同时贝克还发现,不论团体内成员间相互吸引的原因如何,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越能够力求意见一致,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也越受团体讨论的影响。

  勒温、李波特、怀特的一个关于“专制气氛”和“民主气氛”的实验表明,团体的内聚性也受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的影响。一般而论,民主的小组更富有成果,内聚性较强,小组内成员对待领导的态度也较好,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干扰更少,民主小组在活动的创造性上相对也较高。与民主小组相比,专制小组在活动中不是更放肆就是更漠然,但漠然的小组当小组领导不在时却爆发出更放肆的行为。当实验中故意对各小组展开攻击时,专制小组显得士气低落,并有分崩离析的倾向,而民主小组则比受攻击前团结得更紧密。另外,在这个实验中,勒温等还发现一个奇怪且令人迷惑的现象,即孩子从民主气氛过渡到专制气氛要比从专制气氛过渡到民主气氛更容易。

  勒温和他的同事、学生等所做的另外一些实验也表明,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团体内成员的交往频率、各成员的遵从行为等也都能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内聚力。

  团体与行为改变的研究
  勒温还对团体对其成员行为改变的影响做了系统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较持久的影响。勒温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无论是训练领导、改变饮食习惯等,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就是格式塔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勒温在这种实验研究的启发下,开始把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社会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解冻”,即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与团体过去标准的关联;第二阶段引进或制定一个新标准;第三阶段是“再冻结”,这是建立在新标准之上的一种重新建构。在所有的这三个阶段中,个体都要参与团体的决定,这样比单是向每一个个体提出改变要求要好得多。

  另外,勒温也希望利用他的团体与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解决关于社会问题同引起变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与此同时,勒温在行动研究中还比较关心种族冲突问题和社会偏见问题,他曾亲自指导了关于社团中集体住宿对偏见的影响的研究、关于服务机会均等的研究和关于儿童偏见的发展和预防的研究等。勒温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于1942年建立了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这个学会大促进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旨的研究。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