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网瘾心理干预个案报告(2)

[复制链接]

196

主题

309

帖子

102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2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7:1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
    目标和任务: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促进改变和治疗的动机,向来访者说明心里咨询及心理治疗的性质,让来访者明确咨询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找出来访者的主要问题,确定问题行为。
   隔离网络,对其进行军事训练,纠正其作息时间,一两个月之内把生理机能调整过来。
    第一次咨询时,只是通过绘风景图评估一下和基本资料收集。在其画中不会按要求进行,人物刻画不明确,故事是网络虚拟英雄救人遭到袭击,线条凌乱成网状,思维反应还灵敏,有严重焦虑感,来校几天后什么也不做,躺在宿舍。
    第二次该生躺在宿舍,去找他谈话时,该生便发生了自伤事件。(因该生用自杀威胁以达到不训练回家的目的,该生在家也是用自杀来威胁达到自己目的)经过自伤事件以后,孩子一看行不通便开始参加训练,结果还没有坚持一个星期,孩子又开始什么都不做躺着。又在咨询室呆了两天,还是用绘画对其情绪进行宣泄,鼓励孩子,又坚持了一个星期又开始了一直这样反复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天吃早餐时孩子发现自己打饭的碗不在了很生气把窗子上的玻璃打碎了便开始以此为借口不训练,不洗衣服不叠被子,整天待在宿舍,同学们帮其打饭,洗碗打扫卫生,他也认为是应该的,不会感谢同学。一直这样持续了一星期,各个老师经商议后决定对其采用行为上的干预,光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好像作用不大,老师们又对其计划进行改变。在其经过二个月作用的心理辅导军事训练及学校有规律的作息,该生睡眠有了很大改善,体重也增加了6公斤,网瘾现象已减轻,抑郁认知行为上改变不大,必须加予行为上的干预来让其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才能让其加快认知上的改变。
    2第二阶段
    目标和任务:合理宣泄情绪,重建新的自我概念,探讨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资源取向,挖掘个人及社会资源;增进适应性行为;自信心的训练,社交技能的训练,帮助增进适应和生活态度,对其进行行为上的干预让其加快认知上的改变,重新习得新的行为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
    在后面时便对其进行冷处理,叫一个比较正向的又跟其很谈得来的同学守在他身边,陪其聊天,老师在附近关注着孩子。吃饭时,该生不自己去打饭其他同学也不帮他打,看个案是什么反应再来想对策。经所有老师商议后,当天吃晚饭集合时,该生还是老样子躺在床上等其他同学为其打饭,结果左等右等没有人端上去,实在太饿了自己下来一看,食堂已经收拾好锁门了。饿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听到集合,马上自己跑下来打早点吃。中午、晚饭自己都下来了。行为上干预已经在其身上起到了一定效果。再加上跟其对质“要想长大,必须经历痛苦,改变自己原有方式才能习得新的行为方式”等多次对质。该生还是改变不大,发现行为干预对其起效便在后期进行了更多的行为上干预。老师们一再调整方案后,经过加入了行为上的干预,该生才慢慢认知上有了一定改变。在期间也把其家人带了进来,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孩子开始自己探索,才能试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及要重新习得的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
    在第二个月中期,该生也会去遵守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开始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跟人交往,自觉参与打扫卫生,在绘画疗法时也会按照指定去做。
    3第三阶段
    目标和任务;强化刺激并鼓励其新的习得认知上改变,固化其行为和加强培养其自控力及自我检测。进行疗效评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达到改变自我。
    心理老师评估:焦虑症状减轻,抑郁减轻,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提高,自信心增强,能接纳自我并达到改变自我。

  自我评估:失眠、头晕头痛现象基本消除,夜里也不再起夜,食欲增强,能自己洗衣服,协助老师带新同学,能跟一部分同学交往,跟女生也能正常聊天。

    家属评估:跟母亲沟通良好,身体结实,腰直起来了,整个人精神阳光多了。
    强化刺激并鼓励其新的习得认知上的改变固化其行为和加强培养其自控力及自我检测1个月-2个月行为和自我检测每天都要完成,心理辅导,每周一次。

   咨询结束
    通过对此个案的心理咨询,对我自身的帮助也很大。让我认识到咨询过程中,除了过硬的心理咨询技巧,再加上行为上的干预可以加快其认知上的改变固化其重新习得的行为及认知。
    在咨询中行为上的干预是有必要的。但行为上的干预必须二十四小时有专人看护,咨客有过激行为时必须能第一时间制止。保护咨客的安全才可以实施行为上的干预。

参考文献:
1 许又新
《神经症》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4年1版 P152-159
2 汪道之
《心理咨询》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年1版 P198-202
3 张小乔
《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版 P115-119
4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有关内容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