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问题] 《飞越疯人院》—人类社会的束缚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3:3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7 13:44 编辑

电影名称:飞越疯人院

导演:米洛斯·福曼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

心理学聚焦点:社会心理学 精神病人

         内容简介: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间,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 一天,一个名叫麦克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装的教养院军官押往国家精神病院。麦克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青年,为了逃避在教养院的责任,在教养院的人面前表现出异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 麦克默菲进院后,他原以为可自由轻松一点了,哪知处处受到限制,主治史贝菲医生找他谈话,因为他在教养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为教养院送来的资料说这中年男子在教养院胡作非为,经常打架……

         影评推荐:

           关于本片隐喻及象征分析:
           1、疯人院
           片中疯人院及为社会之缩影,疯人院里只有“精神病人”和“医生”两类身份,既是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前者制定“本院”的规章制度,并要求“病人”遵照执行,并为“病人”统一订做义务权利。医生为条款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病人为条款的遵守者。两者遵从单向不可逆不对等的原则。既只有医生为病人指定条款规定,而病人不能为医生指定条款。医生有权根据病人遵守条款的表现而决定病人的自由。医生可对病人实施暴力(比如高压电击)、空间限制、人身活动限制等等。病人无权对医生和医院提出意见。按照米兰。昆德拉对“苏联”一词之精彩诠释——苏联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是否也可将“医院”理解为一个“社会主义联盟”(华约),医生既为“苏联老大哥”,里面几位病人就是联盟里的“几位小兄弟”。医院四周密密麻麻的铁丝网是否也隐射着华约与北约之间戒备森严,互相敌视的边境线。铁丝网内外分别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2、护士长拉奇德
           拉奇德为本片中的“反派”,为医院中病人最直接的“统治者”,她管理、维护着医院秩序,从影片中她所展露的表情而看,她大多时候都是一副不动声色,端庄威严的神情。面对病人她从未发出过来自心底的微笑,悲伤。似乎她正管理不是一群人,而仅仅只是被社会遗弃的“疯子”,她不需要感情,只需要刻板的规章、刻板的时间表。从不考虑病人的内心感受,很喜欢使用自己的权力。施威者在使用权力后是惬意和满足,被统治者在规则面前是习惯性的顺从和麻木。旁观者是无能为力的悲凉和感同身受的痛苦。拉奇德从未考虑过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只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苛刻病人,在病人渴望看棒球比赛时,她先以“假民主”方式要求多数人同意,在多数人同意后,她又以时间为借口,说明此次投票无效。
           但实际上病人看球赛跟她一点厉害冲突也没有,只是因为她掌握着权力,如果病人不是臣服在她的淫威之下,而是企图通过“大多数人意愿”来挑战她的权威后,她做出的一个惩罚。表面上看,拉西德是一个硌尽职守的护士,医生眼中的优秀人员。但在病人眼里,她只是一个依靠恐惧、暴力和处罚来维护自己权威的恶魔。她忠实执行规则来要求病人,而这些规则并不是由病人自己来制订的,也既是说她剥夺了病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个体自由。包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她不但限制病人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而且还限定病人听的音乐看的电视等等。拉奇德的行为隐喻太多,比如她每天定期召开的一个谈讨会,由病人交流病因,是否就是讽刺社会中大大小小所谓的“议会”和“代表会”?表面上是让人民(病人)行使当家做主之权力,实际上为纸上谈兵,没事吹吹。一旦涉及到修改规章问题(片中的修改日程表一段)惟恐危及自己的权力控制就大打官腔,横竖为难。从联盟上分析——拉奇德既为苏联老大哥,主持召集病人开会(华约会议),对病人的病状刨根问底似乎也正意味着要对小兄弟们的近况了解得一清二楚?还有密探漫天飞(比如:拉西德突然问一个病人为何偷偷不吃药的细节),克克勃功效可见一斑。

           3、麦克墨菲
           麦克墨菲进入疯人院有两层含义:1、他是一个不经意闯入疯人院的“正常人”,并不是疯人院内部所诞生一个反叛者。2、他所谓的反叛实际来自他自己的天性,并非刻意而为。麦克墨菲热爱自由不喜约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所接纳(被关进劳改农场一个罪犯),也无法被疯人院内的世界所接纳。疯人院不仅只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空间约束,实际上演化为一种精神枷锁,桎梏个体自由的条例规章,飞越疯人院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模糊、含混和不可实现的向往和愿望。如同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对于自由的孜孜不倦永不停止的追求一样。当然并不是外部或内部的两个世界不能接纳他,而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统治者”,诸如拉奇德之流所不能接纳,相反,两个世界的“人民”(疯人院的病人和外面的姑娘)恰恰都非常喜欢他。麦克墨菲的个性正是“统治者”所厌恶和憎怕的,自由会破坏制定的规章制度和人民的稳定团结。而“人民”喜欢麦克墨菲也正是因为他的自由天性,“人民”缺乏奔向自由的勇气和力量而又向往幻想着自由。麦克墨菲对于疯人院的秩序和规定缺乏忍耐力,而对于已定规则又带入了自我思考和诘问。这两点是疯人院的“统治者”最无法忍受。在每个病人都开始这些规则“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后,疯人院才真正陷入了疯狂。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是病人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如果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院方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者干脆使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在麦克墨菲屡次置疑、挑战甚至嘲笑不合理规则屡教不改后,最终等待他的只能是一个不变的结局。是否这也正是苏联老大哥收拾捷克小弟之情景翻版?

           4、结局
           影片的结局颇为巧妙,导演并未编排为一个好莱钨模式的“超人拯救地球”,而是一个意味深长颇有些类似于基式电影的结局。麦克的死是个体对抗体制的一个现实生活版的悲剧收场。另一个方面麦克的死又暗示着一个充满了希望和向往的永生——向往自由挣脱束缚的灵魂的永生,被体制驯服的肉体躯壳的消亡并不能阻止人类永恒的追求自由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永远是超越出现实生活的。酋长最后奔向苍茫大地,消失在丛林的镜头似乎也表明了导演的美好愿望——一个向往自由的躯体死去了,而另一个希望自由的躯体却自由了!自由的灵魂永生不息。
        “当我们谈到自由的时候,有些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他们会说: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当然,任何自由都要受到种种限制。但是没有哪一个进步的时代曾经为自己的发展规定过限度……只有在我们这里则不同,把维护禁区看作是比冲破禁区更大的美德。”——米兰  昆德拉
        “生在那条街上,意味着你一生游荡,自由自在,也意味着意外与偶然,戏剧性及运动。一种不相关事实的协调一致,这赋予你的游荡一种形而上的确定性。在那条街上,你懂得了人类究竟是什么,而不在那条街上,或离开那条街以后,你就虚构他们。凡不在那条街上的东西,便都是虚假的,派生的。被称之为”冒险“的东西,没有一样接近过那条街的风格。无论你飞到北极去,还是手上戴着护垫坐在海底,或者驱车去九个城市,一个接一个,或者像库尔茨那样,向河的上游航行,去发疯,这些都无关紧要。无论形势多么激动人心,多么难以忍受,总会有退路,总会有改善,有安慰,有补偿,有报纸,有宗教。但是一旦没了这一切,会如何呢?一但你自由,疯狂,杀气腾腾……”——亨利  米勒(转自网络)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2307

帖子

54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92
QQ
沙发
发表于 2015-4-2 11:04: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一个向往自由的躯体死去了,而另一个希望自由的躯体却自由了!自由的灵魂永生不息。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