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6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萨提亚的二个基本观念与倾向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0:3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6-1 10:42 编辑

        一. 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形成自己的行为、情感、思维模式,并对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来比较一下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与她同时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其他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模式。为行文的简洁,我们把前者称为萨提亚模式,把后者称之为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的观点
        传统治疗师以一种单一因果联系的方式来看待心理疾病。传统治疗师会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是否有某个负面的信念,或者某个特殊的情绪,或发生了一件他想逃避的事等等。比较简略地说,对于传统治疗师来说,心理治疗的公式是:
        一个原因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只要消除了这个原因,就解决了症状。
       这里原因可能是信念、情绪、行为、事件、环境等因素。结果是指心理病症。
       萨提亚在治疗之初,用的就是这类传统的方式。

        萨提亚模式的观点
        萨提亚模式则认为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的(或说系统中)。所以,一个症状的出现,与人与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经验到的各种关系,以及积压种应付方式,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最为重大。
       人在各种关系中,图中所画的不是单向的箭头,而是双向的,所以,症状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这么简单。而是我们与周围的人事物,相互的影响。而这些关系中的沟通不良,导致了各种压力、情绪、症状的产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一:我们的压力、情绪、症状的产生过程中,没有谁是单纯的受害者或迫害者,我们都必须对这段关系的产生,承提部分的责任。其二: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方式,来改善我们的心理状况。
        前面说过,“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经验到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种应付方式,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最为重大”。而在这些家庭关系中,影响力最大的,又属我们从童年至青少年期(出生至16岁)之间,我们在家庭中经历的关系,影响最为深远。
        当我们长大成了人之后,在青年期之前经历、学到的思考、行为、感受的方式都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台、人际关系。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被我们内化的心理,然后,我们会在与爱人、孩子、朋友、上司、下属等人的关系中,重演这种关系。
        以前文中那个女孩的案例来说,运用传统的方法,对她个人进行治疗,并不解决问题。因为她活在一个沟通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她与治疗师建立的良好关系,以及刚才培养出来的良好心态,在回到家庭中时,就会因为不良的沟通关系,而引发症状的复发。如果放任这些的情况继续来去,多年后她离开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新家庭开始生活后,还是会在新家庭中,把她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行为模式继续重演下去。
        所以,萨提亚创造出家庭图、影响圈来协助人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或整人际关系圈,与他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还有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应对姿态是怎么样的?(应对姿态是萨提亚总结出来的关于人们在压力下,对他人、环境、自己的应对的方式,上面的图是四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萨提亚创造前面提到“雕塑”技术,可以呈现人们的心理症状背后,对受到怎么样的关系所影响的。并进一步,改善这些沟通不良的关系,以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

        二、人是正面的生命力的表现。当人们在高自我价值的情境中时,这种正面的生命动力,可以把人们功能不良的应对方式转化为高层次的自我照顾


        所谓生命力,是指我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在身体上、情绪上及灵性上的积极动力。
        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生命力,具备独特性,具备自我价值。而我们从婴儿至长大成年的过程,为了生存,为了符合父母寄托到我们身上的要求、期望,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们慢慢地、不自觉地、把家庭规条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以应对姿态作为求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外在的财富、名望、权力等作为自己安全感的寄托——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我们的自我价值,做想做的事。对此,萨提亚写下一首很美、很意味深远的小诗。

        五种自由
        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
        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
        萨提亚把这样一种行为、生活的方式,称之为“一致性”。她指出“转化”的要领与方式,把讨好、指责、抽离(冷漠的,过度理性的)、打岔的应对方式,转化成“一致性”的行动方式。把“别人说应该要”,转化成“我想事”。把“别人说应该是这样子的”转化成“依情况来说,是这样子的”。把过时的“家庭规条”,转化为灵活的“生活指引”。
        “一致性”与“高自我价值感”是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萨提亚为此设计各种技术并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以推动我们去探索一种自主的、开放、坦诚的,富于力量的心态与生活方式。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