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灾难非亲历者当心“另类创伤” 上 [打印本页]

作者: 你也是蘑菇嘛    时间: 2015-8-21 10:09
标题: 灾难非亲历者当心“另类创伤” 上
本帖最后由 你也是蘑菇嘛 于 2015-8-21 10:12 编辑

                                                       [attach]8605[/attach]                                            
       截至8月20日,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已造成114人死亡。两次爆炸发生时的巨响、升腾的蘑菇云、被震碎的满地玻璃、转瞬即逝的生命,令亲历者惊恐,也震撼了众多关注这场事故的人。一时间,各种情绪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流淌。虽然没有亲身经历灾难,有的人也会紧张、不安、焦躁甚至失眠,出现了替代性心理创伤的症状。

       过度关注小心情绪被“污染”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尽管发生在夜晚,但现场亲历者拍摄的视频瞬间被迅速转发。火光冲天的画面、巨大的冲击波、拍摄者的惊叫声,令不少人难以入睡。有的人不停地刷新屏幕,查看是否有最新消息,有的人至今还在朋友圈频发相关的视频、文字、评论。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女士说:“这几天上班时也忍不住去搜相关信息,就是到开水间打杯热水也要刷新一下手机,提不起精神,心里很堵。”

       8月18日是爆炸事故发生后的第7天,天津举行哀悼仪式悼念事故遇难者,许多人也在网上为逝者祈福。王先生说,这几天连续看了不少和爆炸有关的消息,心情很低落,都不愿意开口说话,看到别人说笑甚至想上前去阻止。

       清华大学心理专家樊富珉教授近日在《南方日报》说,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几乎每个人都在看新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关注救灾。看得多了,就会有心理上的影响,这叫替代性心理创伤。替代性心理创伤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而受到影响,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救援人员、家庭中的精神受害者甚至灾难后的普通人群。

       目睹了大量破坏性场景,其损害程度超过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就会间接导致一些人出现心理异常现象。这通常都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替代性心理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吃不下饭、易疲劳、难以入睡或易被惊醒、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等。有心理学家发现,替代性心理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当负性事件积累过多之后,有的人承受不住压力,会产生悲观想法,怀疑这个世界是否公平。

       其实,普通人对灾区最好的帮助,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尽量不要让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干扰。在危机发生后一两个月内,表现出一些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一般都算是正常的。如果情况没有好转甚至加重,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心理评估。

     “帮助者”也可能有心理创伤

       依据国际通行做法,灾难事故发生后,在对伤者进行救治的同时,更要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后,人本能地会产生恐惧、躲避、否认、自责、愤怒、悲伤等一系列应激反应,不少人心跳加快、头晕头痛、情绪沮丧、噩梦连连、灾难场景在脑海中萦绕不去。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遗留的心理问题会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8月12日爆炸事故发生后,中国红十字(天津)心理救援队、天津市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等心理专家团队前往天津泰达医院、泰心医院、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等地,对伤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不少志愿者围绕着医疗救助、义务献血、帮扶受灾群众等开展服务。他们像一缕缕阳光,努力帮助伤者和遇难者家属恢复健康、走出心灵的阴霾。

       但是,“帮助者”也可能发生替代性心理创伤。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组的建议方案就强调,“帮助者”的心理创伤同样不容忽视,他们包括参与救援工作的战士、医护人员、政府人士以及到前线进行救援报道的记者等。这些人是需要得到心理援助的第二级人群,受创伤程度仅次于直接卷入灾难事件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中科院心理所在汶川地震3个月后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阳性率达到了19%。

       心理创伤专家、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曾经在《南京日报》就此特别指出,出现以下征兆和表现往往表明“帮助者”出现了心理崩溃感,要及时进行干预:

       第一、身体反应易疲劳 表现为体能下降、眩晕、呼吸困难、胃痛、紧张和无法放松等;

       第二、创伤心理反应和人际冲突 表现为与人交流不畅、情感迟钝、愤世嫉俗、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愤怒、缺乏耐心、失去信任感等;

       第三、职业上出现了耗竭感 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软弱内疚、对于自己无法做得更好产生罪恶感、对于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以及过分替受害者感到悲伤和忧郁。

       关心则乱导致轻信不实消息

       爆炸事故发生后,互联网上出现许多不实言论、谣言、恶意评论。如“方圆两公里内人员全部撤离”、“事故死亡1300人”、“700吨氰化钠泄漏毒死全中国人”、“有毒气体已向北京方向扩散”……

       据天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天津消息,8月14日,天津一网民康某某在QQ空间发布内容为“普通群众死亡482人,重症监护室52人没脱离生命危险,消防大队死亡11个中队400多人,两次爆炸全部阵亡,总计死亡人数1300人”等不实信息。面对证据,康某某对自己发布虚假信息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公安机关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行政处罚。

       网络时代,每个人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头条”,我们的每一次转发,都有可能被“利用”甚至被“绑架”。不实消息在朋友圈飞快传播,人为制造了恐慌情绪。日前,360多个微博微信账号、50多家网站因传播事故谣言信息被依法查处。

       重大事件发生初期的谣言四起,可谓一种常见现象,这个时候,对满天飞的消息一定要冷静看待。大家可能还记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引发核污染危机,碘盐有助于防范核辐射的流言就引发了我国的“抢盐风波”。网络时代,由于传播成本低、事件关注度高,在信息未完全公开透明之前,许多人就将看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随手转发,表示对事件的关注,无形中为流言的传播增加推力。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心情沉痛。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传播真相,也是对救援工作的一种支持。



未完见下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