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星座迷恋”的心理学分析(二) [打印本页]

作者: 童年下雪了    时间: 2014-3-24 10:34
标题: “星座迷恋”的心理学分析(二)
四、探求“星座”文化现象的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原因
  通过以上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星座文化在大学生之中的流行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具有青年群体特有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又受到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做用,才得以形成的。

  (一)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星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
  观察“星座文化可以发现,它基本上是青年人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属于青年人所独有的,极少发现有中老年人加入其中。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冲突。青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保佑的希望和约束。不难看出,帕森斯把青年文化定义为一种放纵性的亚文化,而青年文化的本质并非放纵性,而是反叛性。
  青年是新生的一代,比老一代思维活跃,对事物有新奇感,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青年文化的叛逆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其所具有的情绪性。青年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容易感情用事,这是青年非理性冲动的根源,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青年文化的情绪性。这种文化上的情绪性的表现即为青年时尚的兴起。由于“星座文化”在大学里十分流行,我们也可以视其为一种大学生特有的“青年时尚”。
  所谓青年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时期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习惯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这种随从和追求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年时尚所蕴涵的文化,是一种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价值观。青年时尚之所以流行,与青年本身的主观条件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荫山庄司说过:流行是青年人创造的。说明了青年本身在时尚的制造与流行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群体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

  80年代以来,转型时期的新旧两种体制、两种思想、两种观点的并存对峙所形成的碰撞与摩擦日益剧烈,使这一代青年人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边缘人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化极其向成年人的过渡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青年时尚之所以快速流行,也是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和个性表现心理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青年时尚能迎合青年的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青年作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或自己周围的人群中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即求同于人的心理,是青年时尚流行的重要的心理条件。这一点在前文统计结果分析(2)中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青年人的未确定性也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要追求确定的东西,这一群体的特征是:大学生的地位是临时的,他们对新事物好奇、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前途未卜、未来空白,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位,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对待“星座”文化的态度。
  由于在中国没有一个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学生这样的青年,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所以,他们希望确定性的东西,而
星座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在个人一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罢了。

  (二)对自身行为的合理化。
  前文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迷信概念,根据“星座预测的各方面的特征,可以判定它应该属于一种现代迷信。这种超自然的神秘文化在人类思想的某个领域始终保存,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人人都或多或少有此需求。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多少只能对个体的迷信表现程度有所影响。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些神秘文化,也多是基于此种心理需求,即需要找些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与星座预测的或多或少的迷信,也有出于此原因的,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又在这个方面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对为使自身行为合理化而相信星座预测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⑴遇到失败或挫折后,把自己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理安慰。
  对一些在生活中受到失败和挫折的人来说,迷信是他们精神安慰的鸦片,是心理自我防御的需要。人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欲望,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或本身能力的不足而行为失败,应当说是极其普遍的。然而,人们并不愿意直接承认自己的失败或无能,于是,就具有了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合理化作用便是这种机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合理化作用,是指当人的某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是某件事情没有做成功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某些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或无能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常常听到有人在遭受挫折时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命里注定,就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他们期待冥冥中有一个人所不能控制的所谓的命运来把他们所受到的挫折找到合理合法的解释。

  ⑵把“星座”的预测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用这些说法使自己为了实现理想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依据.
    或者说,年轻的大学生是在为自己的想(Dream)而努力,在这样一个寻梦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一些目标却又信心不足的人来说,星座预测给了这类人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撑和行为依据。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预言、自我印证,它强化了目标意识,使个人会更努力的朝他的理想迈进。

  ⑶由青年群体的特有的,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心态。
    青年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爱情、工作等各个方面均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他们追求一些确定的东西,希望可以对自己的未来了解、掌握。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为也会在星座预测中找到其合理的解释。

  (三)自我暗示导致一些人认为“星座预测”结果准确。
  不可否认,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为数不是很少的人认为“星座预测”的结果是准确的,而且在前面的数据分析中,控制性别变量以后得到的结果更加明显:女生对其的相信程度大大高于男生。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之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预测是准确的,与其自身的自我心理暗示是分不开的。就是说,在看了“星座预测”的分析后,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所带给个人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可能会导致人在行为时不自觉的按预测结果去做,于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就与预测的结果相符了,也就导致人们更加相信它,下一次还倾向于迷信行为的反复,而这类行为的一再反就会导致人们越来越相信它,最后就会达到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态度改变的“角色扮演”的效果。
  不可否认,在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偶有巧合时,我们会惊叹于结果的准确,并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记忆深刻。反之,当出现不准确的结果时,则人们会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结果的倾向,这在社会心理学中也以实验验证过。这也是一些人认为“它的预测是准确的
的原因吧!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女孩认为星座预测比较准的比例大,可能是因为女生认识问题较之男生更感性,更容易接受自我心理暗示所致。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人们经常重复一种行为而又不断被肯定后,就更倾向于继续做下去。那么可以说,女生整体中的这种倾向也会导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相信星座预测的结果。

  (四)受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尊天认命,可以说是中国的传统心态了。孔子曾经因为政治上、仕途上的抱负难展而发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感叹。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他的话也越来越具有权威性和号召力,越来越有力的左右着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心态和人生。于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也就慢慢成了人们尊认天命的信条。这种影响力甚至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能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人的人生与生活,似乎已与“天”和“命”难解难分。
  于是,大学生虽然认为自己不相信“命运
,但二十几年的社会传统文化的浸润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所以在他们去寻求心理慰藉时候,就会去相信离他们最近的预测(并且还是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新鲜东西,这就更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需要了)——“星座预测了。因为在中国,长期以来对封建迷信的反对已经使大学生离看相”“算命实在是太遥远了。

  (五)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环境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失范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社会失范又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及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多元化,造成各类越轨行为明显地增多。而大学生本身在各方面就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可能会由于对社会大变动的不适应、对原有观念的怀疑而产生心理上的迷惘。他们需要另外的观念来填补其内心的空缺,以获得精神寄托,并需要用它们来解释自己不能根据以往的价值体系加以解释的种种新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星座预测”又是唾手可得的,于是大学生便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
  从深层文化心理上看,我们缺少近现代科学文化的传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人对巨大的社会变革缺乏科学的认识,感到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祈求某种神灵的保佑;另方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深藏着许多超自己的迷信思想,可以作为习惯的心灵慰藉。

  五、结语
  星座迷恋现象在我国大学校园中之所以出现,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追求时髦,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星象学在西方可能已经被符号化了,也就是说就像中国人对十二生肖的态度,在最初它是具有迷信意义的,而经过长时间的民俗化,到了现代,已经没有人视其为迷信了,而仅仅是把它视为一个象征,一个符号,它不能说明任何更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中国人的属相是,人们除了可以知道他是哪年出生以外,也不会再知道更多的信息了一样。
  而从前文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对“星座说”的主体态度是模糊的,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消遣,而不去判断它到底是不是迷信。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大学生可能也已经把它符号化了,而不是笃信,应该说,这种把迷信符号化的过程是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程度很高分不开的。社会和学校应该充分地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不要只看到现象就一味地担心,否则,既会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正常发展,也会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不良后果。


作者: mickey_a4    时间: 2021-4-27 16:12
为什么**了?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