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不要盲目批判大学生沦为乞丐的现象 [打印本页]

作者: 范小成    时间: 2014-8-29 17:15
标题: 不要盲目批判大学生沦为乞丐的现象
[attach]2627[/attach]
不要盲目批判大学生沦为乞丐的现象

      在这个不乏新闻的“哥时代”,继落寞的犀利哥、神奇的章鱼哥纷纷登场之后,又一“乞丐哥”惊现江湖。乞丐哥近日在网上迅速蹿红,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今年6月刚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他因买错车票,流落到南昌一个月,身上没钱没手机,最终沦为乞丐。

      新闻初见让人感觉可笑甚至可疑,一个已经成年的大学毕业生怎会落得如此境地?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乞丐哥的悲哀应该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的背后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忧虑:一个习惯了标准化试题答案的毕业生,如何适应这个没人提供标准答案的社会考场?

      但是,我们不要把这种忧虑升级为批判,因为他毕竟仅仅是沦为一个乞丐,一个对社会他人无害的“职业”——换了是个道德标准不高的人,偷盗抢劫,从此走上犯罪道路,想来可能性更大吧?所以在道德底线上,他没有犯错,我们应该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关于“乞丐哥”的猜想

      乞丐哥今年6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应该是在四年前的高考中获胜的佼佼者。多少人挤破了头想进这所知名高校,而乞丐哥就是拿到入场券的少数人之一,其实力和运气由此可见一斑。

     也许乞丐哥正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埋头苦干、沉默寡言,轻轻松松就能拿到满意的分数,老师家长不用费心;老师、家长说什么是什么,乞丐哥没有什么反抗,不叛逆,对要求无条件地服从;谙熟考试技巧,尤其对有着标准化答案的试题信手拈来,擅长考试,但羞于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

     正是在这样的猜想下,乞丐哥习惯了言听计从,习惯了被安排好的一切只管闷头学习,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给出个“标准答案”或做法,否则就会手足无措,甚至难以在别人面前准确地表达自我。于是,当他发现事情并没有按照计划好的样子发展时,当没人能给他个“标准答案”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时,就会手足无措地楞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宁愿饿昏了也没有向家人、同学或者路人求助。

      也许他是一时疏忽忘带手机,但不至于连亲人、朋友一个人的号码也记不起;也许他没有足够的钱去打电话(事实上到达南昌后他身上还有几十元钱),只是不知道还有别的途径可以和熟悉的人取得联系;也许他一时没法找到赚钱的门路,也不应该对家人羞于启齿,落得如此悲惨境地。

     “乞丐哥”的若干选项

      关于乞丐哥,我们可以有很多猜想,试图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处事方式。可是,在这场没有试卷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中,轻而易举能猜出几个可能的选项,却被他一概视而不见。有网友说,打电话、找派出所、上网发消息,随便哪个方法都很简单吧?是他想不到吗?还是想到了还无法实现?究竟是乞丐哥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习惯了白纸黑字的考卷上选择标准的ABCD,而丢掉了基本的生存本领呢?

      乞丐哥的境况曾留给了他若干可能的选项,他却任由自己沦为乞丐,险些暴死街头;然而如今,却是他把更多的选项抛给我们: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乞丐哥的结局?这是个例,还是某种偶然的必然?

     “标准答案”没有出现

      当越来越多的人抨击当今教育弊端,引发了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时;当中国名牌大学却培养出了乞丐,还是个不合格乞丐的鞭挞之声不绝于耳时;当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被再一次提上议程时,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也在思考,究竟该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谁该为他们的表现买单?这其中,乞丐哥自身、家长、教育工作者,是否都该有所担当!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机器人专家王树国曾就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明确表示了这样的担心:“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然而,极具戏剧性的就是,这样的担忧真的会变为现实。中国政法大学这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但显然,矛头并非应该指向它。乞丐哥的个人现象,是否直射了教育现状的社会问题?

      习惯了标准化试题的乞丐哥,在面对一个简单的生活选择题时,他的选择显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好的,表现令人失望错愕;震惊之余,乞丐哥留给我们的,又是一个没人公布正确答案的难题。何去何从,我辈不该只拿出一个类似乞丐哥一样的答案,贻笑大方。  


作者: 9zjuzilaoshi    时间: 2015-9-9 06:49
{:soso_e181:}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