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走出嫉妒(二) [打印本页]

作者: 雷曼2013    时间: 2014-8-20 11:20
标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走出嫉妒(二)
本帖最后由 雷曼2013 于 2014-8-20 11:21 编辑

  3.培养交往能力,重塑童童人格
  童童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很强,但不善与同学相处,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个性导致的之后,童童产生了要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愿望。因此,我告诉她: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要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主动找同学谈心、讨论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加深感情联系,还要真诚关心同学,宽容待人。让她知道人与人交往中最大的美德是宽容,人与人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让她思考当她做了错事时,别的同学还依然关心、帮助她,这是为什么?她慢慢觉悟了,开始主动给差生补课,学会了主动关心别人。

  4.传授家教方法,寻求社会支持
  我多次家访,和童童的父母共同研究解决之道。他们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希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我告诉他们,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孩子更需要和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在生活中要全方位来关心她,让她感觉出父母的变化,要当她的知心朋友。每周末童童回到家,有可口的饭菜,父母主动和她聊聊学校里的事,这些变化,让她吃惊,不习惯,继而慢慢接受了。同时,我要求其父母对童童提出合理要求,不能一味娇宠。若遇到情况,及时与我沟通,共同为塑造童童健康人格而努力。

  初步效果:
  童童经常写思想总结,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分析自己的心态,给自己提出努力方向,如:我首先得改变自己的认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看待自己或他人,要多跟同学接触,多向别人学习。她开始主动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偶尔遇到挫折或产生嫉妒情绪时,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或班主任那里求助,以调整心态、健全人格。她也很少再对父母发脾气,能主动谈起班里的一些事,与父母交流。

  点评:
  嫉妒通常是因为别人占有比自己较优越的地位条件,或者喜爱的东西被别人得到时所产生的感情。嫉妒的典型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强,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则躁动不安、图谋打击报复;抗挫折能力较弱,不能接受失败等。嫉妒行为表现多种多样,有些人用退缩、抱怨或幻想对方失败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多的人则采用伤害对方、嘲讽对方和指责对方等方式。嫉妒被称为心灵的毒药,对于正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朋友,其危害更大,当青少年朋友意识到自己产生了嫉妒的情绪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培养对自己缺点的态度。
  2.认识嫉妒的危害,时常警示自己,化嫉妒为动力。
  3.主动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试着去赞美对方或在其擅长的方面求助于他。
  4.正确对待失败,提高心理承受力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