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三分钟精神分析12——被检验过的依恋理论的假设 [打印本页]

作者: 安然    时间: 2017-8-10 13:34
标题: 三分钟精神分析12——被检验过的依恋理论的假设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7-8-10 13:36 编辑

三分钟精神分析——被检验过的依恋理论的假设

付丽娟


依恋理论的教父——John Bowlby ,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说说他的黄金搭档: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是多伦多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研究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临床诊断师,她是 Mary Ainsworth。在依恋理论的发展中,Bowlby 提出了假设,而她kai展了长期、严谨的实证研究,来检验 Bowlby 的假设。


Ainsworth 在乌干达,用了9个月的时间,对26个还没有断奶的婴 儿家庭进行观察。每个家庭每隔两周被观察2个小时。在这个研究中,发现依恋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婴 儿出生的最初期,无法辨认母亲和其他人,后来婴 儿kai始认出母亲和其他人不同,并且kai始非常需要母亲,而不是其他人。


依恋在这个过程中被固化,表现为,当婴 儿受到惊吓的时候,会逃向母亲,他们把母亲当zuo安全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去探索,同时和母亲重聚的时候,婴 儿能够主动地靠近母亲。


在这项研究中,还发现,有小部分的婴 儿无法接受母亲的安慰,也很难去探索外部世界。同时,还有更小一部分的婴 儿,几乎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依恋的迹象。


根据对母亲们的访谈资料显示,Ainsworth 提出了一个试探性的总结:母亲对婴 儿发出的信号的敏感程度是依恋的核心。


8年之后在美国的Baltimore——一个港口城市,Ainsworth 和她的团队们,招募了26位怀孕的女性,kai启了为期一年的,对家庭婴 儿早期发展的研究。一旦婴 儿出生了,他们和母亲的互动就被严谨地记录下来。他们对每个家庭进行了18次,每次历时4个小时的观察。


很重要的是,他们在这次研究中shou集到的数据,和8年前在乌干达观察的几乎完全重合。这个跨文化的研究结论,也是 Bowlby 的说法:依恋是一种人类的本能需要。


然而,这两个城市研究组之间有一个争议性的差异:在乌干达,只要妈妈在场,婴 儿就不会停止探索行为,只有妈妈离kai的时候,婴 儿才会因为难过而突然中止探索。


但是在 Baltimore 相反,无论妈妈在还是不在场,婴 儿都继续探索。Baltimore 的婴 儿的这种持续探索,是因为熟悉的环境的原因吗?还是说有先天的遗传基因?


Ainsworth 设计了一个实验程序,也就是把 Baltimore 的婴 儿放到一个陌生的情景中,妈妈和12个月的婴 儿被请到一个到处是玩具的房间,然后,每三分钟呈现一个场景,包括了:妈妈在场的时候让婴 儿探索、妈妈两次离kai婴 儿、妈妈两次回来跟婴 儿重聚、陌生人出现在婴 儿面前。


Ainsworth 预测,那些在家里被评定为安全型的婴 儿,把母亲当zuo安全基地,母亲在场的时候,就会玩耍,母亲离kai的时候会很紧张,等母亲回来,他们又能放心地游戏探索。在家里被评定为不安全型的婴 儿,在分离时会非常难过。


令人意外的是,有一部分被评定为安全型的 Baltimore 的婴 儿,看上去完全放弃了联结,只是探索。他们不仅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探索,而且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们回避母亲,继续探索。这些婴 儿被称为“回避型”。还有更小的一部分婴 儿,完全放弃探索,只要联结。他们一直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妈妈在哪里,而且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们会很难被安抚,很愤怒或者很被动。这些婴 儿被称为“矛盾型”(抵抗型)。



作者: 凡尘荼靡    时间: 2017-8-11 05:16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