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 子出生以后》连载48:现实与想像(逃避,恐惧和撒谎)

[复制链接]

177

主题

311

帖子

11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4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1:0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长宁区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9-3-12 11:12 编辑

48 现实与想像(逃避,恐惧和撒谎)



三封不同的来信讲的都是同一个难题,也就是拒绝现实。第一个家庭有一个五岁男孩,一个两岁零两个月的男孩,还有一个四个月的女孩。大儿子是由祖母带大的,据她讲,这个孩 子小时哭起来没有声音,哭到没气为止,真让人感到担心。大人都不知道他是否能喘过气来。

答:好像抽筋了一样。


后来情况有了很大好转。但是,现在是第二个儿子让父母大为担心。据说他哭起来也没有声音,一直要到僵直痉挛才停止。他身体直挺挺的,手和身体都背了过去。这些现象过去后,他一副惊讶的神情,而且很疲劳。因为他随时随地都会摔倒,为了保证他不受伤,只要一发现他有犯病的苗头(对这些苗头要特别当心,因为孩 子一点声音都不发出),就把他平放在地上。母亲为此不是十分着急。她在信里说:“他和哥哥一样会好起来。

答:她说得肯定对,但她还讲了一些事,我认为非常重要:我要告诉您,他不是自小妹 妹出生后才kai始这种哭法的,在此之前就是这样。一次过圣诞节时,他得了严重的鼻咽炎,发烧达40°C。从那以后就这样哭了。”让我感兴趣的是,当时母亲正好怀孕三个月,男孩 子产生了一些身心方面的问题,可能因为家长没把母亲怀孕的消息告诉他,或者是他听人说了,但不是专门对他讲的。

不管怎样,我认为应该帮助孩 子,不是让他躺在地上,相反,应该把他抱起来,趴在耳边低声告诉他:我们不会因为你有了一个小妹 妹就不爱你了。”孩 子一旦恢复常态后,要给他解释:“你记得吗,圣诞节时你生病了,你妈妈怀孕了,所以就没有告诉你。因为你感觉到就要发生一件事情,所以你想回到母亲的肚子里,你是对的!”我可以肯定生过几次气后,孩 子就会好转。



如果这个情况属于特殊,但还是提醒zuo母亲的,哪怕怀孕只有几个月,也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孩 子。

答:不一定那么早就告诉,因为接下来要等好几个月,对孩 子来说太长了。除非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例子那样孩 子有所表示。这个男孩两岁零两个月,非常敏感,而且很有心灵感应。我们知道孩 子小时都这样。

但是,我认为情况会好起来。

通过信里讲的他玩绳子和虚构机器的方法,我kai始琢磨大儿子是否也像他弟弟一样逃避现实,躲在虚幻生活中。他不喜欢弟弟来打扰这种生活,因为他希望停留在自己的虚幻世界里,他绝对不能理解玩笑,也不懂词汇的作用。他一直在玩把戏。我认为父亲应该通过和两个儿子一起玩耍,使他们理解生活不同于梦想。这样,那些逃避现实的小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我们由此又一次看出语言的重要性 ……

答:也看出每个孩 子在给自己带来影响的事情面前的敏感性。



现在来谈谈别的话题,那就是孩 子感到害怕。有一个十岁的女孩,如果父母在一个房间里,自己一个人在另一个房间里学习,就感到害怕;如果父母在厨房里,自己饭后独自去刷牙,她也害怕;自己独自爬两层楼去看一个同学,也要感到害怕。没有妹 妹或父母陪同,她就不能干这些事。母亲问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否是孩 子小时候我们一直都不愿意让她们独自呆在房间里,哪怕五分钟也不行?

答:对。我认为这说明妈妈本人害怕。孩 子就是以她为榜样,养成了惧怕的人格。


妈妈说她自己就很害怕发生事故、着火、煤气、跌倒,等等。她说:我不让孩 子独自去mai东西,也不允许她们独自到大楼地下室去取自行车,怕她们遇到不怀好意转来转去的人,我对这种大型高楼建筑有点害怕。

答:不管怎样,一定不要嘲笑孩 子,而且一定要保证阴暗地方的照明。可以送给孩 子一支手电筒,用一个绳子吊起来,保证她想照亮哪个地方都可以。还可以让孩 子把使她感到害怕的东西画出来,或者把自己的想像描绘出来。这个孩 子很有想像力,不愿意讲述自己的梦想。孩 子害怕时,母亲可以告诉她:来,我们两个人一起来看看,你看,这是某样东西 …… ”妈妈要让孩 子亲手触摸。我多次强调触摸非常重要。我觉得这个孩 子还不习惯触摸物品,正是因为如此,还停留在幻想之中,没有感觉上的参照物。如果孩 子明白物品有轮廓而且静止不动,如果他明白什么都是可以触摸的,就再也不会对自己的想像感到恐惧了,因为他已经了解了事物,知道有多种方法来接近它们。他知道有现实、有梦幻,二者完全不同。如果为了高兴而喜欢把梦幻和现实结合起来,那么如果可能的事与不可能的事这两种领域混为一体,使孩 子忧虑,会扰乱他的生活,就应该帮助孩 子对这两个领域进行评论。这个家庭里父亲能不能帮助自己的女儿对什么都怕的母亲进行批评?大家一起笑。谨慎不等于被纯粹是想像出来的危 险念头所困扰。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311

帖子

11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49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1:18: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长宁区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9-3-12 11:27 编辑

问:相当一批来信请您谈谈说谎的问题。一位母亲的女儿六岁了。因为她撒谎,母亲不知道应对她采取什么态度。kai学以来,女孩养成了弄虚作假的坏习惯。母亲不知道六岁的孩 子是否能很清醒地意识到什么是谎言和真理。女儿说谎好像非常自然,这一点尤其使母亲恼火。

答:孩 子能区分假想和现实的年龄各不相同。因为对孩 子的理解只能建立在具体事件的基础之上,而母亲并没有给我们举出她说谎的具体例子,所以很难回答这位女士提出的问题。

孩 子可能有不同的理由才不说真话。

有一种情况可能是说谎癖。小姑娘讲了一个寓言,既不妨碍别人,也不保护别人,她讲的只不过是编造出来的。当然,应该保留孩 子的梦幻生活,孩 子需要有梦幻,梦幻是人类的诗。因为我们能实现的事情太少了,我们如此wu能为力,以致于kai始想像我们不能得到、不能实现的事情。诗歌和喜剧就是这样形成的。成年人为什么要看电视呢?就是因为它“不是真的”。我们都沉浸在这种“不是真的”文化之中。

还有可能是孩 子设法和母亲产生矛盾,但在游戏中没有和她交锋。我认为母亲应该思考孩 子说谎时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她要从具体事情出发作出回答:“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否真实?你看,这是一张桌子,它是白颜色的。如果你说桌子是黑颜色的,我就会想:‘她的眼睛是不是有问题?’或者认为:‘她这么说是为了一笑了之,她想逗我们为桌子颜色问题发生争执。’”

这位女士也可能思考自己和丈夫是否也对孩 子说过谎话。比如,孩 子出生问题、圣诞节、圣诞老人等。孩 子已经从小伙伴那里知道了真情,可大人仍然告诉他圣诞老人的确是真的,其实他真的是kaikai玩笑而已。然而,kaikai玩笑和真话不是一个领域,而是诗歌的领域。

总之,应该努力理解孩 子,而不是训斥。

小女孩可能错误地认为某个人对某件事有责任,实际上她是惟一负有责任的人。有些孩 子为了消除自己的犯罪感而说谎,原因很简单:他们很聪明。应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这点非常重要!我听到有些孩 子说假话正是为了让假的变成真的,原因是他们理解某件事情。我想起一件与此有关的趣闻:一天,我发现一个我刚刚关上的壁柜门又kai了,里面装的玩具都散落在地上。我儿子当时二十个月,讲话已经很流利了。他告诉我是小弟弟(当时三个月大)过来打kai的。我非常吃惊:这个孩 子从来没有说过谎话。不久以后,我走到某一个地方,离壁柜很近(那个地方紧贴着壁柜,成年人wu法通过),我看见壁柜门自己kai了,里面装的东西摔到地上,我全弄明白了!我把壁柜门关上后,就模仿孩 子的力气,用手在同一个地方推门,壁柜门就kai了。我把儿子叫过来,让他看:“你看,人从这里走过时,壁柜门就会自己打kai。”儿子告诉我:“是啊,我告诉你了!”“你告诉我什么了?你说是小弟弟干的。你非常清楚他一个人不可能从摇篮里出来。”“我跟你说这不是巫术。”他希望找到一个对此事负责任的人,因为如果不是他,不是我,也不是他爸爸干的,他怕这件事是巫术,所以就是他的小弟弟!我终于明白了起初我认为是他说谎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或者说,如果是谎言的话,这种解释在他眼里也是说得过去的:既然不是他,就是他弟弟。这个例子说明必须仔细思考为什么孩 子说的话在我们看来是谎话,或者是荒诞的。


问:而不要发怒 ……  

答:要努力去zuo!发怒任何时候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父母催促孩 子就容易犯错误。他们这样说孩 子:“如果你说是你干的,我就不批评你。”或者发生了一件有害的事情,孩 子必须能够承担。如果大人对他这样说,孩 子就会承担得好得多。“是你的手、脚这样干的,不是你愿意这样。我知道有时手不听大脑的指挥。”如此等等。应该和孩 子交流思考,绝对不要为了得到“真情”而折磨孩 子。任何时候都不能听任孩 子为了证明自己wu罪而陷在谎言中wu法自拔,尤其是没有任何危 险时更是如此。行 动已经zuo出了,他因为不能承担罪名就否认自己对此有责任吗?应该到此为止,而对他说:“好吧,我看出你不太好意思承认了。你zuo得对,但是注意不能再犯 …… ”“但我对你说过不是我干的!”“好吧,我相信你 …… 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我们不要再提它了。但你一定要知道,即使你犯了错误,我也爱你,而且我也相信你。那么,如果这件蠢事是你zuo的,就原谅自己吧,如果不是你zuo的,你就原谅我曾经怀疑过你吧。”这个教训会在长时间内有教育意义,这样比引起悲剧要好。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