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43|回复: 3

[其它] 5岁男孩被妈妈捅伤腹部 家暴父母的6大心理危机

[复制链接]

293

主题

693

帖子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发表于 2015-1-29 1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墨菲 于 2015-1-29 10:25 编辑

        同为父母,面对孩子时,是什么心理让身为父母者瞬间举起残酷的双手变成不折不扣的施暴者?又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家事”时变得冷漠、麻木而缺乏勇气?让我们先一起还原下近期的一则新闻:
                                     15973090370289199246.jpg
                                                   婶婶在医院照顾童童(化名)
        男孩伤口有2厘米长

        昨日上午8时许,西安城南东三爻村村民汪某家里传出吵闹声,随后,120和辖区的公安雁塔分局长延堡派出所的民警赶到了现场。120急救人员从汪某家里将一名男孩抱出来,孩子腹部都是血,不住地呻吟着:“疼”。而汪某的妻子任某也被警方带回调查。

        男孩童童(化名)今年5岁半,上幼儿园,他的腹部有明显的刀伤,伤口有2厘米长,丈八东路上的中国兵器工业521医院急诊科的医生进行了简单处理之后,男孩被转往胸外科住院部准备手术,因为医生担心对内脏有伤害,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孩子一句话惹得妈妈不高兴

        上午10时许,童童躺在住院部的病床上,双手搭在伤口附近。“早上妈妈叫我起床上学的时候,我说了句,‘你说话不算话’,她就生气了,说,‘不送你了’,然后她就离开了。”童童说,她去送另外一个小孩了,那是父母朋友的小孩,由妈妈代管。一会儿,任某回来之后,看见孩子穿着衣服坐在炉子前面,就说那是她的衣服,然后拿起火钳打娃,“我说,要打出去打,她就把娃拖到二楼的走廊里了,又是脚踢,又是拳打,跟大人打架一样,几分钟后,她走进房间里拿了一把水果刀,向孩子腹部捅了一刀。”汪某说。孩子被捅伤之后,父亲汪某报了警。

        丈夫称妻子经常殴打孩子


        36岁的汪某称,妻子是二婚,童童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他平时在外面跑车,不太回来,妻子在家经常殴打孩子,“也不知道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气。”一边说着,汪某卷起童童的裤腿,让看孩子腿部的淤青。汪某说,另外一个孩子是朋友家的,朋友最近有事,就托给他们照看。他承认他们经常吵架。

        为什么要说妈妈说话不算话呢?童童说,妈妈说好当天早上给他穿衣服,但是并未兑现。

        孩子内脏无损,母亲被带回

        在任某被带往公安雁塔分局长延堡派出所之后,显得很悲伤,一句话都不愿意多说。警方了解到,昨日上午,任某和汪某还因其他琐事争吵。

        汪某家附近的商户称,知道童童被妈妈捅伤了,可是究竟为什么,却不清楚。有村民闻知此事后,很唏嘘,“孩子是无辜的,母亲能有多大的气啊?要对自己的娃动刀子!”童童在医院手术检查后,所幸内脏并未有损伤,但是还需要住院留观几日后才可以出院。

        昨日下午,汪某前往派出所称,他不报案了。由于童童的伤口很小,警方认为任某的行为不构成伤害,就让汪某将妻子带回。

        编后:这起让大家感到震惊的事件中,孩子的母亲没有受到任何惩戒,父亲也觉得是家庭琐事,过去了就算了。孩子此前曾被母亲打骂不止一次两次,因此,让人不得不对孩子以后的安全表示担忧,母亲因为小事对孩子拔刀相向,孩子如果再次说了令她不满意的话呢?未来,让人不得而知,也不愿想象…… 下面,从心理角度,希望父母可以了解并认识到施暴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有效的自助和他助。
                                                                                                                                                                                              14527003582188539018.jpg
        心理一:生存压力让孩子们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施暴者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或出自收入不高的家庭,他们多半居住在城中村、城市近郊或农村,生存的巨大压力如大山般压在他们身上,他们缺乏情绪管理能力,找不到压力释放的正确渠道,调皮的孩子会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出气筒”。

        心理二:施暴者往往受过父辈的施暴,他们行为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潜心理”

        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家庭。现在很多家暴中的施暴者行为,更多是来源于其原生家庭,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挨打过,小时候也曾受到过伤害,长大成人,当他们自己有了小孩时,他们就会从一个家暴的受害者演变成一个“施暴者”,这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潜意识”的心理行为,除此之外,他们也往往受到父辈们“棒子”思想的影响。

        心理三:“孩子是自己的”的强权教育的“霸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更是孩子永远的榜样,家长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让很多家长会有一种“孩子是我自己的”的强权教育的“霸意识”,而缺乏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与方法,在教育孩子上,他们是想骂就骂想打就打,忽略了孩子其实更承载着许多他们的愿望与梦想,比如传宗接代,等等,只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也忽略了孩子的主权意识,孩子从出生那一天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法律也赋予了他们最起码的生命健康权利,而这一点正是被施暴者所据为己有,感觉到打孩子就是在自己的东西一般,毫无一点悔意。

        心理四:法律对“家暴”的制止不力,他们就有一种“侥幸心”

        当今我国虽有《未成年保护法》《婚姻法》等多部法律明确有保护孩子,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真正能给到施暴者以法律制裁的,还不足以严厉,而等达到犯罪的程度,孩子就彻底成了“牺牲品”。更何况,在我们的周围,绝大多数人遇到“家长打孩子”的事情时,都会袖手旁观而认为是别人家的家事,自然,家暴发生的场地也是在家里,注定了它的隐蔽性,也给取证带来一定的难度,即便有伤也在孩子的身上。而在香港,法律是可以剥夺施暴父母的监护权的。

        心理五:孩子幼小不敢反抗,其他家人不敢吭声,助长了施暴者的“惯性”

        纵观虐童案,绝大多数施暴者施暴行为都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的、习惯性的,这是因为作为受害着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其他家庭成员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气而不敢吭声,害怕离婚等,甚至还为其教育手段叫好,都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也纵容了他们养成了打孩子的“惯性。其实,家庭暴力,无论受害者是孩子还是大人,第一次处理家庭暴力的方式特别重要,几乎能成为这个家庭往后固定的“化解模式”,很多时候,只要受害者本人或其他家人敢于出来反抗,或采取向邻居、长辈求助、报警等方式都能够及时的制止住施暴者的行为,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心理六:受虐孩子背后的夫妻关系的“恶变”

        夫妻关系是孩子一辈子最好的礼物,孩子更是夫妻关系的“晴雨表”,特别是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浓郁的家庭。细数这起案件,看似是孩子引起的,而从深层次来说,是与夫妻关系有着密切关系的,在他们这些夫妻关系中,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沟通模式,更没有一套适合彼此的夫妻冲突化解模式,夫妻关系自然就会有一种潜在的危机,这一点似乎可以从孩子受到伤害后非过错方的态度中看得出来,他们的沉默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麻木,每一个虐童案的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个足以让我们震撼的故事,都能让看到一些不健康的夫妻关系。

        家暴父母有着上面的六大心理。生存的压力让家长把更多的怨气出在孩子身上,孩子弱小的身躯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心理慢慢发生着变化,这是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也是终生的影响。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655

帖子

6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62
QQ
发表于 2015-2-15 12: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这个,自己的孩子呀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主题

693

帖子

6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09: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家庭的悲剧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9

帖子

1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9
QQ
发表于 2018-4-20 09: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小孩太可怜了。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